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首席经济师周德全
创新驱动 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建设强化区域经济引擎
2016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天津“一基地三区”发展定位。在此基础上,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出台《关于加快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枢纽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服务“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陆海深度融合的重要平台及现代化的国际航运枢纽的发展定位,实现了对原有定位的战略性升级。
周德全指出,明确发展定位,凸显了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枢纽作为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引擎的重要作用。从区域协同发展的视角来看,天津港、大连港、青岛港等北方重要港口的错位协同发展,可以通过差异化功能分工、腹地资源优化配置及航线网络互补,共同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东北振兴、“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
周德全还介绍,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国际枢纽港,天津港近年来以创新驱动、技术赋能,在智慧码头建设、老旧码头自动化改造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推动传统码头向智慧绿色港口转型,对我国乃至全球港口发展均有借鉴意义。
早在2019年,天津港东突堤码头便启动自动化改造项目,过程中攻克了一系列世界级难题,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亮点成果,包括实现场地轨道桥自动化改造、无人驾驶电动集卡整船作业、智能解锁站商用落地、封闭区内无人集卡全无人运行等。2022年,该项目全面竣工,标志着传统集装箱码头全流程自动化升级改造“天津方案”在京津冀最大集装箱码头的大规模应用落地,为全球范围内传统集装箱码头的自动化升级改造提供可资借鉴的成功范例。
此外,于2021年正式投产运营的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作为天津港集团打造的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通过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了全场景优化生产调度与最佳路径规划。与同等岸线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相比,该码头的生产效率提升了20%,人员配备减少了60%。在能源生产端,C段码头采用“风光储荷一体化”系统进行电力供应,利用风力发电和1.6万平方米屋顶的分布式光伏电站,实现了码头生产与办公用电的100%清洁能源自给自足。
不确定因素叠加 2025年全球航运市场面临挑战
当前全球航运市场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结合航运市场指数,周德全分享了其对航运市场的一些观点。
从干散货海运市场来看,2024年11月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开始下滑,干散货运价陷入低迷,至2025年1月份一度触底。随着我国春节假期结束,企业开始复工复产,BDI出现季节性反弹,但从长期来看,由于我国国内粗钢需求支撑不足,叠加钢材出口或受反倾销调查影响,煤炭、铁矿石的海运需求缺乏长期支撑,当前干散货海运运价持续性存疑。
从集装箱海运市场来看,受新冠疫情影响,集装箱海运市场一度出现供需失衡,在推高运价的同时也刺激了各大班轮公司扩充运力。2023年,虽然新冠疫情影响逐步消退,但红海水域航道安全问题再次对全球集装箱海运市场提出了挑战,全球集装箱海运运价继续保持较高位运行。
进入2025年,全球集装箱海运网络已逐步适应好望角绕行方案,重新回归需求推动逻辑。周德全介绍,预计2025年将有增幅约5.5%的运力投入市场,叠加个别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因素影响,集装箱海运运价或将进入回调阶段。
天津港的数字化与绿色化转型,不仅是中国港口高质量发展的缩影,更是全球航运业迈向可持续未来的重要探索。未来,以天津港为代表的“中国智造”港口,将继续破浪前行,为世界航运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东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