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锚定交通强国目标
时间:2025-03-14 17:22
来源:航运交易公报夏春晖
点击: 次
根据2025政府工作报告与部委发声,明确基础设施提质、物流体系优化、智慧交通升级等重点任务,锚定交通强国建设目标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全面总结过去一年中国在交通运输建设等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并对新一年交通运输等工作作出重要部署。会后,交通运输部部长刘伟在“部长通道”接受记者采访,进一步阐述了交通运输部在物流降成本、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等方面的重点工作与成效。
2025政府工作报告与部委发声,释放关键信号,明确基础设施提质、物流体系优化、智慧交通升级等重点任务,为全面推进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政府工作报告:系统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李强总理在报告中强调持续加快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近年来,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斐然,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4.8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9万公里,双双位居世界首位,综合立体交通网总里程超600万公里,规划建设的6轴7廊8通道主骨架已建成90%。在航运领域,中国世界级港口群不断发展壮大,港口的规模和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未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继续发力。高铁建设方面,更多新线路将开工,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既有线路也将升级改造,以提升运输能力和速度。高速公路建设将加强省际、市际连通性,消除“断头路”,优化网络布局。在航运基础设施建设上,港口将进一步提升智能化、现代化水平,如建设更多自动化码头,提高货物装卸效率和港口运营管理能力。加强港口与内陆运输通道的衔接,提升港口集疏运能力,促进多式联运发展,使港口更好地融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实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是报告的重要内容。物流成本的降低对于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意义重大。2024年,全国全社会物流成本共降低约4000亿元,其中运输成本降低2800亿元,占比约2/3 ,这一成果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数据显示,2024年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增速连续1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而“一单制”“一箱制”的推行则大幅简化物流流程,降低中间环节成本。
为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在航运领域,将优化水运航线布局,推动大宗货物和集装箱中长距离运输的公转水,充分发挥水运运能大、成本低的优势。加强港口资源整合,提高港口运营效率,降低港口收费。推动内河航运发展,提升内河航道等级,完善内河港口设施,提高内河航运的通达性和运输能力,降低内河物流成本。加强航运与铁路、公路等运输方式的衔接,发展铁水联运、公水联运等多式联运模式,减少货物转运环节,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报告要求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的意见》,旨在打破区域和行业壁垒,促进不同运输方式协同融合,完善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从政策层面看,“统一开放”的核心在于破除区域分割与行业垄断。例如,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等领域的协同融合被提上日程,旨在通过多式联运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
报告中强调“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7%的目标。在此背景下,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成为关键抓手。刘伟提到,中国已建成460万公里“四好农村路”,不仅助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更为农产品流通和乡村旅游注入活力。与此同时,城市群内部交通一体化加速推进。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城际高铁网络加密、跨区域高速公路贯通,显著缩短时空距离。2025年春运期间,全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达90.2亿人次,创历史新高,但未出现大范围拥堵,印证了交通网络的韧性提升。
绿色低碳转型也是交通领域的减排攻坚战。报告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幅超3%”列为年度目标之一,而交通运输作为能耗大户,其绿色转型势在必行。
数据显示,2024年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接近40%,新能源车产量突破1300万辆,其中公共领域用车电动化率超过50%。
在航运领域,“双碳”目标驱动港口能源结构优化。深圳港、上海洋山港等试点港口已实现龙门吊全电力驱动,集装箱码头岸电覆盖率超90%。此外,报告提出“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预计将为航运企业碳资产管理提供新机制。
部长通道:聚焦热点精准施策
在“部长通道”环节,刘伟回应社会关切的物流降本增效进展与举措。他指出,交通运输部会同国家有关部委共同研究制定《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以及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等五个领域的实施方案。
在已取得的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约4000亿元的基础上,刘伟表示接下来还应从调结构、强枢纽、促联运三个方面重点发力。调结构方面,推动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刘伟透露,2024年铁路货物周转量增长30%、水路增长40%,水运运价最低的特性得到充分发挥。例如,长江经济带通过江海联运,将煤炭运输成本降低20%以上。
强枢纽方面,打造综合货运枢纽集群。37个城市实施的500余个项目中,郑州、重庆等国际性枢纽的辐射能力显著增强,货物中转效率提升30%。
促联运方面,突破“一单制”瓶颈。通过电子运单全覆盖,集装箱铁水联运全程无需重复查验,单证办理时间缩短50%。
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部分。为建设这一市场,应通过深化改革打破区域和行业壁垒,促进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协同融合,完善公平公正市场环境。在航运市场,加强港口之间的合作,推动港口资源整合,促进航运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提高综合运输效率。
在“部长通道”上,刘伟还介绍了中国交通强国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果,打造出“四个一流”。
一流设施:建成运营里程达4.8万公里的全球最大高速铁路网;通车里程19万公里的高速公路网以及邮政快递网,并形成世界级港口群;综合立体交通网总里程突破600万公里,其中规划建设的“6轴7廊8通道”主骨架已完成90%的建设进度,这一网络布局为支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一流技术:建成的京张高铁是全球首条时速350公里的智能化高速铁路;深中通道是世界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彻底改变珠江口路网格局;我国港口自动化码头技术自主可控,数量和规模均居世界首位;2024年10月22日,全国快递日揽收量峰值达7.29亿件,彰显“中国速度”。
一流管理:交通运输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持续健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纵深推进,其中“四好农村路”总里程突破460万公里,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注入活力;统筹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等各领域改革,提升全链条治理效能。
一流服务:聚焦服务能力建设,中国交出亮眼成绩单。2025年春运期间,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达90.2亿人次,创历史新高;高速公路单日最高车流量超7000万辆,未出现大范围拥堵;我国船队规模和海运量稳居世界首位,彰显“海运大国”地位;通过“四好农村路”、城乡物流一体化等措施,切实提升基层群众出行与生活便利性。
政策展望:迈向交通现代化新征程
报告与部长发言形成“战略—战术”闭环。前者从全局高度部署“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后者通过具体举措细化落地路径。如报告提出的“设备购置投资增长15.7%”与交通运输部推动的“新基建”项目紧密结合,共同支撑产业升级。
尽管成效显著,交通领域仍面临多重挑战。农村地区物流覆盖率不足、国际航运供应韧性待提升、新能源基础设施布局不均等。对此,报告提出“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风险预警机制”等对策,刘伟则强调交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国民。
交通网络的完善不仅是经济腾飞的“先行官”,更是社会公平的“压舱石”。
从“县县通高速”到“村村通快递”,从“钢铁驼队”中欧班列到“数字丝绸之路”,我国正以交通现代化支撑起超大市场规模的优势,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正如李强总理所言:“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交通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将成为这一趋势最坚实的注脚。
交通运输的现代化不仅关乎效率与效益,更承载着民生福祉与民族复兴的使命。报告与“部长通道”的回应,展现了中国交通运输领域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从降低物流成本到建设交通强国,从优化基础设施到推动绿色转型,一系列政策与行动正在重塑中国经济地理版图。
两会期间,航运领域代表委员为航运产业升级路径建言献策,一系列提案直击痛点
两会声音:热议航运产业升级路径
3月4日,全国两会拉开帷幕。来自航运领域的代表委员齐聚北京,围绕“海洋强国”“航运高质量发展”“绿色转型”等核心议题建言献策。
深海探矿:抢占资源安全与技术高地
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深海矿产开发装备技术的研究显得尤为紧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船舶集团七〇二所副所长叶聪由此认为,中国需加快发展深海采矿装备,突破核心技术领域“卡脖子”难题。他建议从三方面发力:一是完善顶层设计,统筹深海技术发展管理体制;二是强化自主创新,攻克深海装备核心系统;三是推进规模化开采,形成资源自主可控能力。这些建议有望推动中国在深海资源开发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叶聪强调,深海矿产开发是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支撑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必须加快实现技术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氢能破局:打造海洋清洁能源产业链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八研究所副所长郭建增呼吁加快推动海洋氢能建设,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他提出三项具体举措:一是开展海上制氢示范工程,验证技术可行性;二是加大资金支持,鼓励地方政府对绿氢产业实施奖励政策;三是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设立市场化运作的省级氢能基金。郭建增认为,海洋氢能是重构全球能源版图的战略支点,需打通“制氢—储运—应用”全产业链,抢占国际话语权。
数字航道:构建智慧航运新基建
全国政协委员、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秦斌建议有关各省市发布数字航道发展规划,建设统一标准的数字航道;加快推进海港数字航道建设,实现内河与海港数字航道相通。这些建议为数字航道的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有望推动中国水路交通的数字化转型,提高航运效率和安全性。
近年,秦斌还带领团队深入江河湖库,积极探索淤泥资源化利用途径。两会期间,秦斌提出相关从业人员对于清淤淤泥处理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过程中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适用范围认识模糊的问题,为此他建议建立清淤淤泥进入农业用地的风险评估方法体系,保障清淤淤泥资源化产物的安全性。
船员权益:立法护航“海上流动的国土”
全国人大代表、中远海运船员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油运库船长倪迪连续三年关注海员群体,他指出,目前中国最高等级的专门船员制度规则是《船员条例》,但其内容较为简单,难以满足航运强国建设的需要。为此,倪迪聚焦于解决长期困扰船员队伍发展的一系列突出问题;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发展和技术变革需要,推动船员立法领域从“国际规则国内化”到“国内规则国际化”的转变。这些建议为船员队伍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有望推动中国航运业的高质量发展。
绿色转型:科技赋能船舶低碳升级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师傅国涛关注绿色专利转化难题。他建议以重点工程为依托,加强财税政策扶持,推动甲醇、氨燃料等船用发动机的国产化研发。同时,需构建产学研协同机制,促进高校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对接,并通过国际展会扩大绿色船舶技术的全球影响力。
傅国涛表示,绿色技术转化是航运业实现“双控”目标的关键路径。
人才强基:锻造港口高质量发展生力军
全国人大代表、苏州港集团太仓鑫海港口开发有限公司件杂货操作部门机班大班长褚锋提出,港口一线工人面临技能更新与薪酬激励的双重挑战。他建议大规 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推广“理论+实操”教学模式,并建立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让“技高者多得”。
物流降本:科技创新重塑供应链效率
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先进指出,物流成本高企仍是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痛点。他建议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突破“信息孤岛”,推广集装箱标准化船型与江海直达船型,并加快发展无人配送、低空经济等新业态。王先进强调,通过数智化技术赋能,可实现物流效率与价值的双重跃升,为构建现代流通体系提供核心支撑。
渔业升级:高端装备驱动蓝色经济新增长
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原校长施卫东聚焦深远海养殖装备发展,提出“科技赋能+跨界融合”双轮驱动策略。
他建议加速传统渔船更新改造,推广智能化、绿色化养殖设备,并探索与能源、旅游等产业的融合。
2025年全国两会关于航运业的提案,从深海资源开发到绿色船舶转型,从数字航道建设到船员权益保障,代表委员们的建议形成了“技术创新引领、制度完善护航、人才梯队支撑”的立体化发展蓝图。
这些声音不仅为航运业指明方向,更彰显中国在全球航运治理中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