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物流技术研究中心总工程师 罗本成
从单点技术突破到全链条协同创新
在技术的不断迭代下,智慧港口建设已不再局限于码头自动化、智能安防等单点技术突破,而是强调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和全链条的协同创新。
罗本成指出,目前港口的数字化转型已进入系统性重塑和革命性重构的新阶段,其核心在于打破传统管理模式和流程,推动港口从“物理设施”向“数字平台”转型。
近年来,我国也在陆续颁布一系列相关政策,为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在内的智慧交通发展指明前进方向与路径。2023年,交通运输部印发了《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 年)》《关于加快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建设的意见》,强调“要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
我国大力推进港口建设朝专业化、绿色化、智慧化发展,持续探索港口码头智能化运营和清洁能源应用,以港口数字化、无人化、清洁化、智慧化等为重点,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明晰智慧港口建设路径和降碳技术路线。
2024年,天津港联合华为公司发布《港口数字化转型白皮书》,提出了港口行业“打造数字化港口,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化转型愿景,总结了港口行业 “六个数字化”的转型蓝图框架。这是天津港全面推进港口数字化转型的新实践,也为全国港口提供了参考与示范。
数字化不仅是技术手段,更是港口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载体。在《关于加快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建设的意见》中,“数字化底座”被列为智慧港口建设的重要任务。罗本成介绍,数字化底座的建设包括通信网络、感知网络、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等,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港口的“神经系统”。
坚持系统观念,港口布局与生态保护的平衡之道
随着港口扩建需求的增加,如何平衡港口发展与生态保护成为重要课题。两者并非对立关系,而是通过科学规划实现协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港口的绿色低碳发展持续发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陆续发布,以及《绿色交通标准体系(2022)》《绿色港口等级评价指南》等标准规范的修订,不断完善我国绿色低碳发展顶层设计,也为港口的生态保护提供了系统性支撑与精准实施战略。
作为政策落地的重要推动者,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于2010年左右开始针对水运低碳发展战略开展了系统研究。罗本成介绍,在港口布局规划中,始终坚持系统观念,强调生态绿色的优先性。自2020年双碳政策大力推进以来,部水运院积极宣讲,并为企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绿色低碳发展开展规划研究,项目成果在多个港口得到应用。此外,部水运院还参与了渤海湾港口群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通过错位发展和资源整合,在提升港口群的整体效率的同时,也有效缓解了生态压力。
目前,我国港口建设智慧化水平正逐步提高。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新兴技术,正加速提升港口基础设施服务能力,赋能港口智慧绿色转型升级。以“智”促变、向“新”而行,正成为推动港口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
以硬实力为基,迈向软实力提升新征程
凭借市场、规模等方面的优势,我国智慧港口在硬件设施、技术水平等“硬实力”方面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与国际一流港口相比,在综合运营管理、协同便利服务等“软实力”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
罗本成说,以鹿特丹港和新加坡港为例,这些港口的优势不仅在于高效的作业效率,更在于其完善的管理流程和全链条服务。新加坡的“单一窗口”模式实现了海关、物流和港口的无缝衔接,使得新加坡继续保持在世界综合物流中心的地位;鹿特丹港与政府机构、商业部门、非政府组织和学术界联合制定了“三步走可持续发展”战略,采用“海上风电+海上光伏+电池储能+绿色制氢”绿色模式,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标杆。
罗本成表示,在服务精细化和管理规范化方面,天津港作为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可以借鉴国际一流港口的建设路径,进一步加强与行业内外的交流合作,深入挖潜新质生产力与港口企业融合点,探索智慧港口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新路径和新模式。
“智慧港口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罗本成总结道,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创新、管理优化和政策加持,有信心将我国港口打造成为全球智慧港口的领跑者。
天津港也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布局,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智慧绿色港口,为行业发展提供宝贵经验。